文旅花式内卷 昆明如何拿下流量密码?

来源:昆明日报 2024-02-27 10:49:4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赏年画、看花灯、写对联,看舞龙舞狮、赏民间歌舞、逛文化艺术展、体验民俗活动……龙年一开年,昆明文旅就“卷”起来了。

  春节假期,全市开展484项文化惠民活动,不仅集中在城区,而且县(市)区多点开花,为市民游客奉上了节日的饕餮盛宴,在营造喜庆氛围的同时,也让群众感受到昆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为旅游注入新活力

  昆明除了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厚重的人文历史也非常值得品鉴。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地段)和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仅彰显独特的城市气质和历史文脉,也成了昆明的灵魂,吸引着众多游客。

  2月22日上午9点左右,来自山东德州71岁的退伍老兵王占清笔挺地站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门口,“指挥”女儿帮他拍照留念。“到昆明后,这是我最想来看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将领和军事人才。想带女儿一起来感受历史,传承先辈的精神。”他激动地向记者表示。

  据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82378人,像王占清一样慕名前来的游客不少。为此,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积极策划主题活动,提升免费讲解服务质量,让文化服务更有深度,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先后开展“其乐龙龙”——灯谜会、“随新所愿”——新春讲武幸运封抽签、“亲子游讲武”——说说讲武堂当年的过年趣事等主题活动,通过巧妙构思和解说将历史故事融入体验中,让游客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讲武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元宵节当天,文庙举办了“欢欢喜喜过大年——文庙妙集·元宵灯会”,猜灯谜、投壶、手作灯笼、手绘团扇、飞花令等游艺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昆明特色传统文化魅力。夜晚的花灯歌舞、时尚民乐、摇滚街舞、国潮戏曲、机车轮滑等演出团队,更是通过传统与潮流、经典与改编、高雅与民俗的碰撞,为市民、游客送上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我们希望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观、可感、可玩的文旅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式交互中获得文化体验,从而更加立体和深刻地感受昆明的风土习俗和人文传统。”市文化馆文化活动部主任孙迪介绍。

  南强街作为春城数百年“云津夜市”的延续,是昆明城市中心地带保留有历史建筑风貌和特色的文化和商业街区,这里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更是文化的展示窗。春节假期,街头设置了文化创意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日均人流量达6万人次,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还能欣赏到精彩的艺术表演,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春节假期,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的云纺文创园同样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时尚盛宴。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云纺心舞台等地,都安排了包括艺术展览、话剧演出、潮流街舞展演等精彩的文化活动。作为城市夜生活的标志性场所,这个集美食、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园区和休闲娱乐街区,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平台,也为城市夜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除了昆明主城区各“网红”打卡点人气爆棚,各个县(市)区也使出浑身解数开展“抢人大战”。

  在禄劝,平安福景区举办了彝族新春祈福仪式、民族服装秀、篝火晚会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春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安宁,“金方贺新春 欢乐过大年”,永安老街“赶大集,看演出,欢欢喜喜迎新年”、中央公园水秀表演等系列年味十足的春节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在石林,“龙狮闹春”群众文化游演、石林县非遗及农民画展、“我们的乡愁”美术作品展、2024年春节牛王争霸赛,让游客在赏美景、品美食、住美宿的同时,感受石林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活力……

  提升文化“软”价值 打造昆明IP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纵观近年来的旅游市场,全国各地历史遗址、博物馆、艺术展等掀起打卡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历史和艺术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明如何用“文化+旅游”拿下流量密码,这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业态齐心协力。

  “文化之旅,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文化与心灵的碰撞,一个城市只有把文化充分挖掘和呈现出来,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坎,把人留住。”市政协委员杨洲认为,城市旅游想要出圈,想要长久出圈,必须要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并把蕴含其中的“软”价值发挥到极致。

  在他看来,云南省拥有26个民族,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优势。他建议,打造一个“国际春城民族文化街区”大IP,融合云南26个民族以及东南亚饮食、人文、民俗及特色“夜市”文化,涵盖民俗活动、民族文化、文化演艺、景区景点、旅游购物等。其次,打造“昆明天天是春天,月月有节日”的宣传IP,形成“出圈”话题。把云南各地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汇聚在昆明,按各民族节庆时间为基础,每个月推出不同的民族节庆,打造昆明多民族文化圈效应,不断提升昆明的整体文化记忆点及影响力。“希望更多的人来到昆明,除了感受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为了这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杨洲说。

  有人喜欢西湖,有人青睐西安,是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将优势旅游资源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新旅游资源表现方式、增强互动性,才能触发游客的出行动力。在引来游客后,为其提供难忘的、能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旅游体验,才能真正留住人。市政协委员尹朝晖认为,昆明需要有鲜活的IP加持,通过网络等快捷的渠道实现更有效的宣推,才能为文旅产业带来直观收益。如百年滇越铁路在昆明穿城而过,使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米轨铁路的城市,可以将其打造为昆明历史文化IP和特色旅游品牌。从市级层面统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策划开展文旅活动,讲好古滇国、郑和、西南联大、聂耳、南侨机工等故事。同时,加大对各类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以及文化单位、文化业态、非遗文化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繁荣昆明文化市场,扩大吸引力。

  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有效转化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要让文化活起来,更要让大众旅游具有文化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昆明市将通过引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围绕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通过全新的方式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全面提升人们在文旅体验中互动程度,不断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

  “我们将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造‘春城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昆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游客愿意来,更愿意再来。”孙迪表示。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华区将深化“翠湖文化旅游节”品牌立体度,办好“翠湖48小时无动力”花市,增强文化“赋能”,大力培育旅游演艺、非遗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同时,引导和鼓励云南艺术剧院、马家大院、莲花池庭院小剧场运用数字艺术、多媒体等技术,探索“科技+文化旅游演艺业”新形式,丰富文化旅游演艺种类,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策划创意独特、制作高质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全力促进文旅消费提档升级。(记者陈思伊)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