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新华社开罗6月23日电(记者吴丹妮 李碧念 郑思远)又到了每年的捕捞季,埃及渔民叶海亚·阿卜杜拉娴熟地捏着刚刚从尼罗河中捕捞上来、还在舞动着钳爪的新鲜小龙虾。
“在中国人来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对付’这么多的野生小龙虾。”40岁的阿卜杜拉说。
阿卜杜拉没想到,不受埃及人欢迎的小龙虾却是中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如今也成为他们一家甚至上万埃及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
“入侵物种”吸引中国投资
作为尼罗河流域近5万捕虾、收虾渔民中的一员,阿卜杜拉坦言最初对小龙虾十分不看好。
上世纪90年代,埃及境内尼罗河流域首次发现小龙虾踪迹,然而因其惊人的繁殖力和破坏力,它们很快就被贴上了入侵物种的标签。
小龙虾成为水产专家眼中的生态环境大敌。“小龙虾吞食鱼苗、破坏渔网,给当时的埃及渔业生产造成不小困扰,渔民们一直呼吁彻底清除它们。”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教授马格迪·哈利勒告诉记者。
通过数年的观察与比较研究,哈利勒等专家学者渐渐发现,相较于北美洲等地区的小龙虾,埃及的野生小龙虾体型更大、产量更丰富,其鳃部也呈现为更加清洁的“白鳃”,而这些优秀指标也渐渐引起外国投资者的注意。
“中国人是第一批埃及小龙虾的外国投资者。”哈利勒说。
2015年,北京麻辣诱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将自己的小龙虾生产基地建在了距首都开罗约一小时车程的斋月十日城。
为了给餐厅找到总量大、质量好的小龙虾,韩东和团队跑了好几年,足迹遍布几十个国家,最终决定在尼罗河畔安定下来,目前为止投资额已达约1亿元人民币。
36小时,从尼罗河到中国餐桌
清晨5点,阿卜杜拉和其他渔民会将下放在尼罗河中的特制捕虾网捞出,在倾倒、分拣、称重后搬上收虾的专门货车。这是他们在每年4月至9月捕虾季的日常工作。
“为了保证野生小龙虾的鲜度,我们将捕捞到运回国内的总时间严格控制在36小时内。”韩东介绍说。他邀请记者实际体验了这一“中国速度”。
上午9点,各地的收虾货车陆续抵达斋月十日城的小龙虾工厂大门口。员工们迅速地将小龙虾倾倒在生产线上,按照不同克数标准进行称重,分拣至不同颜色的筐中,整个流程顺畅高效。
穿过分拣区域,3条集清洗、油炸、烘干、包装于一体的大型生产线映入眼帘。生产线上,数以万计的野生小龙虾经高温烹制后呈现出十分统一的橙红色。
下午5点,包装好的成品虾装车运往机场,再被装进提前预订好专属仓位的飞机,伴随着凌晨起飞时的发动机轰鸣声飞往北京等中国城市。十余小时飞行后,顺利抵达的货源就从机场发往各个门店,再经大厨们巧手烹饪,端上餐桌。
经过不到36小时旅程,一只只野生“洋”小龙虾就这样顺利呈现在中国食客眼前。
初步估算,仅麻辣诱惑每年从埃及运回国内的小龙虾(不含包装)总量就可达3000多吨。
“小龙虾改写我人生”
3年前,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穆奈姆还是一名普通员工,现如今已经在生产线车间担任起了助理主管。
他说,是不起眼的小龙虾改变了他的收入状况和人生经历。“在这里工作令我更有事业心,我给自己设立了更高的目标。”
对渔民阿卜杜拉来说,从渔网到手套,从捕虾技术到水产知识,他和家人都是从中国工厂那里免费得到的。在持续学习和操作中,像阿卜杜拉这样的渔民又不断向其他村民传授捕虾技能,尼罗河流域很快成立起一支“捕虾大军”。
受益的不仅仅是渔民和工人。据介绍,埃及当地一家为中方生产泡沫包装箱的企业,生产规模在过去两年中从1台机器、2名工人迅速扩大到2个工厂、14台机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哈利勒教授正在埃及渔业部门和中方工作人员帮助下制定小龙虾捕捞相关法律法规。“大家都希望维护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这将令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中国人的特点是勤劳、智慧、讲诚信,我希望我们与中国的合作一直持续。”阿卜杜拉充满期待地说。(视频:曹佩弦、汤洁峰;编辑:陈静、周啸天;剪辑:孙硕)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