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重在沉浸式体验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6-24 16:56:3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2024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拟入选名单,全省共有38个案例脱颖而出。这些案例展现近年云南省在非遗传承方面所获成效的同时,也为各地区深入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带来了一定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传承和弘扬非遗是一项代代相传的工作。通过校园这一平台,非遗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推广及更多新生力量的关注,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遗进校园”。

  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的精髓,其独特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深深植根于本地土壤之中。近年来,云南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不仅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在如何将非遗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本次公示的入围名单中,不乏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刺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本地非遗进本地校园的案例。从本土化的角度推动“非遗进校园”,不仅能让青少年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容易获得归属和认同的学习语境,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此外,在积极推动非遗走进校园的过程中,云南也绝非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进行了精心选择与创新性改造,确保了非遗教育的本土化、趣味性、实效性。比如,有的学校将非遗项目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相结合,开设专门的非遗课程,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了解非遗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有的学校则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让非遗得以在校园中生根发芽,更激发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非遗的传承点亮了星星之火。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个环节,还是立足各地民族特色,推动本土非遗走进本土校园的创新实践,云南各地的“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都在致力于为学生打造接收非遗知识的“沉浸式”教育环境,即通过创新教育方式、营造教育氛围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创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内容,从而真正培养起对非遗的兴趣,主动参与到非遗学习中来。

  当“下一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非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期待更多的地区和学校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非遗校园教育营造更全面立体的“沉浸式”教育环境,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何嵘)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截至目前,园区企业服务中心收集到70多家企业的112项问题诉求。

2024年06月24日 16:55

展现了云南省液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实绩。

2024年06月24日 16:38

日前,云南省首个村级120急救点在玉溪市红塔区李棋街道任井社区启用。

2024年06月24日 16:38

从8个方面加强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024年06月24日 16:37

填补了云南省无自主知识产权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品种的空白。

2024年06月24日 16:36

为避免洪涝灾害对受灾群众饮食健康造成危害,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注意洪涝灾害后饮食安全。

2024年06月24日 16:35

截至2023年,累计有888户科技服务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券,服务全省科技型企业10688次(户),创新券兑付金额达3125.82万元。

2024年06月24日 16:30

日前,省民政厅在云南大学举行云南省“乡村著名行动”暨地名文化宣传主题活动,现场发布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4年06月24日 16:28

“牵头开展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查‘神医神药’违法广告行为”’组织开展互联网广告领域治理工作”……

2024年06月24日 16:15

将以满减、特价、折扣、买赠、换购等多种形式,推出各类超值优惠活动。

2024年06月24日 16:1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