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张凤仙在织布。
“这件衣服上绣的是云纹、花纹和鱼纹,云纹代表太阳,寓意生活阳光普照,越来越好;花纹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富贵吉祥;鱼纹寓意多子多福,生活富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刺绣技艺”省级传承人、广南县者太乡的张凤仙正向顾客介绍自己的绣品。
30多年来,张凤仙逐步把刺绣技艺变成谋生的工具,成为带领群众从“针眼”里挣钱的致富带头人。者太乡党委书记陆江自豪地说,张凤仙10余次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展销壮族刺绣精品,宣传刺绣文化,把绣品变成了壮绣的“名片”。
壮绣作品
一根绣花针,绣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绣出了中国农民的广阔天地,更绣出了中国农村的崭新面貌。者太乡壮族刺绣技艺传承上百年,群众基础深厚,现有部分村寨还流传着“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习俗。近年来,在4名“壮族刺绣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该乡组织开展了“壮族刺绣技艺”传承培训20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60余次,教授培训绣娘和刺绣爱好者1000余人;全乡34个壮族村寨家家户户都会刺绣,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基础上把刺绣作为增收手段,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核心、辐射周边村组的刺绣产业格局。2023年,该乡共产出手工绣品500余件,销售额超230万元,带动绣娘增收3000元至30万元不等。
“大家从小针眼里看到了‘大钱景’。”张凤仙表示,今后将持续走好非遗手工技艺与市场结合的路子,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传承发扬好壮族刺绣技艺。 (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罗云耀)
2024年06月14日 16:41
2024年06月14日 15:57
2024年06月14日 15:55
2024年06月14日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