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娜汉正在织锦。 通讯员 李明丽 摄
娜汉的非遗工坊里,总是围坐满村里农闲的妇女。在一个个挂满色彩艳丽的佤族织锦的架子间,一双双灵活的手摆弄着织机,你捻线来我搓挑花,伴着织机运作的“嘎吱”声,不时传来欢快的佤族小调。一板一线中,一个个灵感来源于自然的图案生灵活现地跃上织品,汇聚成佤族妇女走向美好生活的“致富锦”。
娜汉是土生土长的西盟佤族妇女,是掌握佤族织锦工艺较为精湛的传承人,擅长以黑、红、黄、绿经纬线织成菱形等各种图案。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的公示》,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镇英腊村的娜汉以佤族织锦技艺入选。
娜汉15岁便开始跟本村寨的织锦能手学习织锦技艺,20岁时能单独纺织服饰和挂包,30岁时能娴熟编织佤族衣服、筒裙、挂包等用品。对娜汉来说,织锦既是对佤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也在帮助自己致富增收、走向美好生活。
织锦带来的变化不止于娜汉的一方小院。自己靠着手艺增收后,娜汉想到村里一些赋闲在家的妇女也可以通过学习佤族织锦技艺增加收入,于是她便积极宣传,免费教大家学习织锦技艺。“织锦是我们佤族的历史,是我们阿佤人穿在身上的传承,如今它可以成为我们致富的好路子,我就想着让村里的妇女一起来学习织锦技艺,增加收入。”娜汉说。
刚开始接触织锦,很多妇女在挑花时手法比较生疏,花纹不工整,娜汉便从简单的捻线、搓线、绕线、排线等入门技术教起,耐心为她们讲解基本技巧和基础针法。如今,很多学员都已经能熟练地把牛头、牛骨、猫头鹰、蜜蜂等元素融入所织的包包和服饰中,点缀以绿水青山、花草树木、彩虹云霞,成为独具特色的作品。
“我平时在家带孩子、采茶,忙完后我们就聚在一起,在娜汉老师家里学习研究一些新的花纹织法,利用空闲给家里增加收入。”娜美说。娜美是娜汉的学员中比较年轻的织锦“小能手”,本来就喜欢做织锦手工但技艺不太成熟的她,在娜汉的指导下,织锦技艺越来越娴熟。几年来,她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线上线下接单,赚到了可观的收入。“佤族织锦包包一个能卖到200至300元,佤族织锦裙子一条能卖到600至700元。除了传统的包包、裙子外,我们在桌垫、杯套、纸盒等物品中也加入织锦,销售的产品种类增多了。现在,跟着娜汉老师学习织锦的学员越来越多。我们还通过直播带货,接更多的单子,有更多的收入。”织锦市场广阔,织出的成品销路好,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娜美也越织越有干劲。
随着织锦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英腊村的妇女们真切感受到了手艺也能创造财富。目前,娜汉共吸纳本村及周围村寨就业妇女30余名,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在家的妇女真正实现了“守住家、挣到钱”的梦想。娜汉高兴地说:“刚开始只想着能带动一些妇女干,但没想到一些年轻人也喜欢,大家学习织锦的积极性很高。现在妇女们都有巧手、巧劲儿、巧技能,大家一同编织致富梦。”如今,娜汉已教授学员200余人,她们都在传承里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用双手编织起走向美好生活的“致富锦”。
见习记者 高玥 通讯员 李明丽
2024年03月21日 10:40
2024年03月21日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