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文旅 何以昆明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24-07-09 10:44:5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近年来,昆明筑牢生态之基、擦亮文化品牌、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一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昆明滇池绿道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盛赞昆明为“一座壮丽的大城”;“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徐霞客对昆明钟爱有加;作家杨朔在《茶花赋》中写道,“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昆明,是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故有“春城”之美誉。近年来,当地筑牢生态之基、擦亮文化品牌、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一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一季度,昆明市接待游客7987.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2.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4.7%。各方游客纷至沓来,在这个偏居西南的内陆省会城市,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个春天永驻的城市,文旅高质的底气从何而来?

  生态强基

  傍晚,滇池畔,海晏村码头。湖面烟波浩渺,远山郁郁葱葱。落日缓缓接近西山,染红云朵,缕缕霞光斜铺到水面,一时间满湖泛金。在此等候夕阳盛景的市民和游客激动不已,举起手机定格下这金色的瞬间。

  四川人缪朋灼开的海晏湾小院离码头不远,也迎来一天当中最繁忙的时段。二楼面对夕阳的房间坐满了游客,挤在窗前,等着和夕阳撞个满怀;三楼露台的座位更是一票难求,早到者点上一杯咖啡或热茶,望着落日,放飞思绪。

  “我就是赚夕阳的钱。”缪朋灼说。2021年,缪朋灼在四处游历中被滇池边的海晏村打动,于2021年租下村民的临水房,打造成充满民族风情的茶咖啡店,橙色墙体象征落日,蓝色装饰寓意湖水。“吸引大家来打卡,其实是借了滇池生态越来越好的光。”

  海晏村,位于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渔街道,有600多年历史,是滇池东岸保存较完整的古渔村落。因位于滇池保护“两线三区”范围,近年来,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颜值持续提升。

  大渔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铁说,村庄要绿色发展,一湖清水必须守住,海晏村成为网红打卡点,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基础。目前,海晏村入驻商家96户,覆盖民宿、咖啡馆、旅拍等多种业态,村集体经济大幅提升。

  “高原明珠”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以约占昆明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市约67%的人口和77%的经济总量,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滇池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表示,昆明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进滇池沿岸绿色发展,围绕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目标,推动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努力把滇池沿岸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引领区、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等美景立体再现,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海晏村只是滇池沿岸众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村落的代表之一。昆明市有关负责人说,为了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昆明对滇池沿岸183个村庄进行梳理,其中47个重点村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进行改造提升,另外136个村庄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建成绿美乡村。目前,重点村中已有多个投入运营。

  近年来,昆明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等综合措施,推动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整体改善。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介绍,截至目前,共建成滇池湖滨生态带6.29万亩,草海至三个半岛段37.1公里的滇池绿道实现了贯通。

  生态好了,滇池的热闹景象也回来了。目前,滇池流域内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等重现滇池;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白眉鸭等多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现有鱼类26种,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云南光唇鱼等6种土著鱼类得到恢复。

  滇池周边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草海周边就有云南民族村、西山风景区、东风坝、大观公园等景区景点。据了解,昆明市正在全力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依托滇池绿道,通过组织花车巡游和投放观光巴士、电瓶车等方式,把草海周边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培育“观鸥季、赏花季、食菌季”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推出演艺项目等特色文旅活动,科学布局非遗、文创、户外休闲等业态,发展夜间经济,把滇池旅游黄金岸线打造成为游客到昆明必去、必看、必游的旅游目的地。

  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坝、翠湖公园等地,红嘴鸥成群结队在空中翱翔,人鸥和谐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被称为“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的滇池绿道成为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新晋打卡点。滇池正以生态和谐、生机盎然、乡愁永驻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42岁的海晏村村民潘建花和丈夫在家门口务工,夫妻俩每个月有近8000元的收入。“没想到我们看惯了的东西,成了大卖点。”潘建花说。

  4月下旬,蓝花楹陆续进入盛花期。位于五华区的教场中路,从空中俯瞰,并不宽敞的街道犹如蓝色飘带,引来无数市民游客前来拍照。圆通街“樱花大道”、龙泉路“梅花大道”、一二一大街“杜鹃花大道”、红塔西路“冬樱花大道”……每一条街道都因鲜花而别具风情,装点着昆明的春夏秋冬。

  

 2024年3月24日,一名游客在昆明圆通山公园的樱花树下留影。胡超 摄

  当前,昆明正围绕构建形成以滇池、西山为绿心的环状大昆明都市区新空间格局的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化塑魂

  每一条老街,都浓缩着一座城市的记忆,给人无限遐想。

  “老街不老。除了保存完好的老建筑、老字号等,还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涌现的新活力。”王云在昆明老街长大,对这片街区很有感情。2016年,他大学毕业,曾在旅行社当导游。2020年,他回到老街进入社区工作,现担任景星街社区党委书记。

  昆明老街位于昆明历史城区的核心地带,由文明街、景星街、文庙直街等6街15巷组成。街区存留百余处老建筑,保护总面积328.8亩。历史上,这片星罗棋布的建筑群落曾是馆驿书院、宅第民居、店铺作坊、衙署官邸等云集之地。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04年,昆明对老街启动保护性建设工程,至今已完成修缮面积约4万平方米。

  2024年5月13日,昆明老街。胡超 摄

  “过去,老建筑多,但多数破旧不堪,私搭乱建严重。如今焕然一新,不仅我们看着舒服,很多外地人也被吸引过来。”王云说,在酒杯楼等地标建筑前,打卡拍照的人一拨接着一拨。

  到藏在闹市里的东方书店体验“汪曾祺同款”下午茶,在百年历史的马家大院沉浸式观看一场“庭院剧”,在茶文化博物馆品味普洱茶,到景星花街听民谣、吃小吃……建筑艺术、历史记忆、多元文化、民族风物、市井生活在这里交融。昆明老街正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八方来客,2024年一季度,昆明老街共接待游客203.23万人次。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翠湖片区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载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当前正在打造的“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串联起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大学历史建筑群、名人故(旧)居和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等历史人文景点以及咖啡馆等新业态,历史和现代在这里衔接,别具魅力。

  刘洪建表示,昆明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按照系统谋划、串珠成链、整体打造的思路,以历史人文深度体验为主题,将翠湖、昆明老街、南强街三个重点区域串联起来,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布局和打造更多网红打卡点、网红街区,营造文化氛围,让游客充分体验历史人文之旅。

  五华区委书记陈江表示,五华区将重点谋划“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提升翠湖博物馆群落展示和发展水平,持续激发“翠湖文化旅游节”“蓝花楹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力,创新升级城市休闲旅游模式……“五华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载区。我们将努力把五华打造为‘最昆明’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区和区域性文旅消费集聚区。”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谦表示,昆明正持续推动文化赋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品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成立昆明“文创银行”,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以“城市记忆”赋能,推出西南联大、讲武文创系列产品;推动“金木土石布”等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创作生产转型升级,推出系列彰显民族特色文化的乌铜走银等文旅产品……2023年,昆明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4.29亿元、占全省的55.1%,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38家、占全省的46.2%,是全省唯一一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级的城市。

  昆明持续推动文化赋能公共空间,推动“城市书房”“百姓书屋”“文化驿站”“乡愁书院”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重点打造西南联大、聂耳、郑和等文化IP,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马谦说,围绕环滇池文化景观带,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设施、空间、产品、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逛逛翠湖博物馆群,走一走老街……以往到云南旅游,重庆游客谢佳把昆明当作“中转站”。如今再来昆明,一场品味昆明文化味道的城市漫步就让她花了两天时间,仍觉得意犹未尽。“如果在昆明停留时间更长一点,相信还会有更多惊喜。”她说。

  创新为要

  最近,来自湖南的李先生和妻子腾出半天时间,专程来到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打卡。正如网上所说,“在斗南,没有人能从这里空着手离开”,看着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鲜花,二人挑花了眼。在斗南花卉市场,很多人既买花,也看花,返程时收获花香,把好心情和浪漫带回家。

  20世纪80年代初,斗南村民把第一枝剑兰栽种到田里,拉开了昆明鲜切花产业的序幕。如今,这个位于滇池东岸的小村庄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卉市场工作人员胡慧娟介绍,除花卉交易外,这里还是独特的景区,众多到昆明的游客都会安排斗南花市游。

  “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斗南花市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来这里赴一场浪漫之旅已成新时尚。”呈贡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羽萍说。

  2024年一季度,斗南花卉市场旅游人数约146.68万人、同比增长16.25%,实现旅游收入约7478.72万元、同比增长28.56%。呈贡区以花为媒持续引客留客,不断优化服务配套、丰富文旅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推动“花卉+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赏花、买花、吃花……在创新理念驱动下,昆明将鲜花产业链不断延长,加速产供销、农工贸、花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

  斗南赏花游是昆明创新文旅融合体制的一个缩影。昆明着力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深化“旅游+”“+旅游”,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形成“千业融游”“游融千业”新局面。“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和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引入企业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丰富业态产品。”马谦说,加快昆明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昆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夜晚,五华区南强街巷人头攒动。短短几百米的街道遍布餐饮企业,烟火气升腾;主题表演、街头艺人、酒馆民谣等精彩好戏轮番上演,不知不觉间将游客体验值“拉满”。

  几年前,南强街巷还令人头疼不已:街两旁是一个个大杂院,数百户居民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屋里。居民院内无公厕,街面坑洼不平,小街小巷多是断头路,社会治安较差。昆明伍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碧砚说,这里曾是老昆明风貌之地,公司原想买几个院子开餐厅,最终在五华区和护国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以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对整个街区进行提升改造。

  投资买两栋楼,让400户老居民拎包入住;修缮老房子、复原街区风貌;将民俗文化、非遗文化融入建设,打造昆明旅游地标文化夜市……“2023年,南强街巷实现营收3.2亿元,人流量达1002万人次,举办活动近百场。这里已成为昆明夜经济代表之地。”赵碧砚说。

  创新模式让昆明老街——南强街区面貌一新:聚集各地特色小吃、文创手工集市,包含文化娱乐、夜间餐饮、文创产品、观光旅游等业态;“非遗+庭院剧场”“美食+芳香集市+城市露营地”“南强茶座+中心舞台”等元素充分融合,让南强街、老街夜经济成为游客体验昆明城市休闲生活的一张靓丽名片。

  昆明已推出一批有“云南特色,昆明味道”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拓展旅游消费领域,创造旅游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模式。

  滇池畔的卧龙古渔村“靠山、濒湖、水绕”。为保护滇池和传统村落,呈贡区借助乌龙社区搬迁机遇,对老村内250多栋老建筑予以保留并成功申报为昆明市历史村落。卧龙模式是昆明文旅创新机制的缩影。为给游客提供休闲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旅游服务,昆明全力推动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产品市场化,整体打造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石林—九乡地质奇观旅游线路等6条“黄金旅游线路”。

  “着力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助推提质增效。”马谦说,通过健全机制体制,昆明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让“头回客”变“回头客”,把“流量”变“留量”,让“网红”成“长红”,全力推进“旅游兴市”。(记者王长山、严勇)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2024年07月09日 10:41

畅通国内大循环调研协商座谈会8日在京召开,就有关民主党派中央开展的相关重点考察调研成果进行协商。

2024年07月09日 10:35

由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制定的首批中央厨房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央厨房 建设要求》《中央厨房 运营管理规范》已于近日获批发布,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2024年07月09日 10:33

报告指出,自2022年1月RCEP正式生效实施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呈现更加紧密、活跃、全面、深入的发展局面。

2024年07月09日 10:30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抓住贷款利率这一“牛鼻子”,引导实体融资利率下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2024年07月09日 10:28

7月8日,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王予波主持省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

2024年07月09日 10:21

7月2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并应邀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2024年07月09日 10:12

公安部8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汽车3.45亿辆,新能源汽车2472万辆;机动车驾驶人5.3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96亿

2024年07月09日 08:53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我国将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2024年07月09日 08:49

记者8日从中国饭店协会获悉,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制定的首批中央厨房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央厨房 建设要求

2024年07月09日 08:48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