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现代纳西族第一位女诗人赵银棠先生,1904年出生于玉龙雪山之下的丽江古城光义街,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对诗文用力颇多。1942年5月她在重庆受到郭沫若先生鼓励,“用玉龙山、金沙江做背景,反映本地群众的生活”,此后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写下一系列展现丽江地区瑰丽自然景观和反映各族群众生活的旧体诗词、散文。《雪山记游》写于1946年4月,共27首,皆是五言诗。整体以雄奇壮丽的雪山为背景,描绘了历经三天游历雪山的奇妙体验。因此,赵银棠先生也是本土纳西人中,真正攀登雪山、深入雪山、写诗记录整个游历过程的第一人。诗中充满了对雪山的崇敬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奥秘的探索。
首先,从结构上看,《雪山记游》以游历雪山为主线,将所行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抒发。整体分为多个层次,从远望到近观,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遗迹,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将它们一一呈现出来,使得前后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对游历的描绘,如散文般娓娓道来,却句句有诗意。
其次,在描绘自然风光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雪山高万丈,游兴蓄三年”一句,既展示了雪山的巍峨挺拔,又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蓄谋已久、期待已久的心情,同时又反衬出游历雪山多么不容易。而“鸣泉何所似,骤雨撼孤楼”又将泉水奔涌的场景与骤雨倾盆的情景相结合,呈现出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面,将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交融。“松壑层层翠,银岩叠叠高”一句,用叠词“层”“叠”来突出松岗、银岩的千沟万壑、层层堆叠,读来声义俱和,如临其境。
此外,在表现人文景观时,诗人同样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雪水村前绕,晶屏屋后悬”这句,既是对“村前”水流、“屋后”雪山的直观描绘,又通过比喻手法将雪山的晶莹壮观景色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屏,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雪山的壮丽。而“玉湖传古迹,水上筑行宫”描绘了古朴典雅的建筑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美景,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人文体验。相传明代木氏土司在玉湖之上建筑亭子,名曰“三松”,是用一丈二尺高的石柱四根作为亭柱,亭内有大量彩绘雕刻。木公在《三松亭》诗中称“炎昼水亭苍雪凉,熏风摇曳藕花香”。这些古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的体现。
最后,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人生旅程的感悟和思考。如“皎皎银世界,溜雪作飞游”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雪山的热爱,又有一种自由精神的畅快淋漓。而“夜雨恼人甚,阻游绿雪峰”这句则表达了诗人因雨阻而不能继续攀登的遗憾心情。“守雨无他事,追怀忆旧游”“我曾登极顶,雪扑马蹄寒”两句,展现了他对人生旅程中困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和积极态度。“立志勉高洁,永持白雪心”这末尾一句,与前文“谁有摩天志,豪情邀共行”一句呼应,不仅是对自己及同行60人攀登雪峰的决心和勇气的总结,也是对人生人性的反思——人的品质要像白雪一样永远“高洁”。
总的来说,《雪山记游》是一首极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诗歌,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来令人陶醉。它不仅给读者带来一次难忘的雪山之旅,让我们领略到了雪山的壮丽风光,还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与启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立项编号:SKPJ2023031;作者:范斌)
2024年02月28日 15:26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