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国之大者,“三农”为重。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支撑保障全局大局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
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必须务实谋划目标任务、思路举措,使“三农”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提出具体措施,为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西双版纳蔬菜种植基地 新华社发 李云生 摄
端牢“饭碗”,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实施意见》提出,要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巩固提高粮食产能、继续扩大大豆油料生产、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兴水润滇”工程、持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稳定完善帮扶政策等具体措施,确保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87.1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930万吨以上,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70万亩以上,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实施意见》明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通过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等具体措施,提高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巩固拓展农业经营增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确保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5%、15%以上,实现人均纯收入低于8500元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
同时,着力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搬迁就业帮扶、“雨露计划+”就业促进、“技能云南”等行动,培育“滇字号”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其中脱贫劳动力320万人以上,有劳动力的“零就业”搬迁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云南鲜花畅销泰国 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扩大出口,巩固提升特色农业优势
我省气候类型多样,水土环境优良,在气候、光照、水源、物种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我省农业也存在经营主体小、基层组织化程度低,农业设施化水平低、覆盖面不够大,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低、成果向基层转化推广弱,冷链物流水平低、流通成本高,精深加工水平低等问题。
《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聚焦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等“1+10+3”重点产业,坚持一个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实施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运行一个定期调度机制的“六个一”工作机制,通过持续强化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培育壮大富民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等具体措施,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探索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等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提升建设一批乡村餐饮、乡村民宿、乡村市集,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生产基地+电商”区域性行业电商平台,大力推动“云品出滇”。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小包装净菜,推广“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模式。
此外,充分发挥市场前沿优势,实施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工程。加快推进磨憨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提升跨境物流便利化水平,巩固提高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推动扩大东盟国家输华农产品准入种类。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支持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口。同时,大力开展跨境农业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克勤在实验室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科技支撑,推进最新成果转化应用
《实施意见》还对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其中,《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具有云南特点的应用科研攻关体系,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项以上,在智慧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形成一批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成果。争创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部省共建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应用。
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任务,不断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有序推进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推进国家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区域性良繁基地等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启动省级种业基地建设。在持续推进各项优势主导品种种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尽全力让各重点产业的种子使用国际国内最优成果。
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贯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实施科技人员“百团千员”下基层行动,组织科技服务员到田间地头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生产技术。建立农业产业科技增收示范点,培训产业发展人才,探索与农户合作经营、创新发展的模式,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
在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农民在田间劳作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统筹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立专项任务责任制,编制全省乡村建设任务清单,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按照可用、管用、好用原则,加快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重点区域村庄规划应编尽编。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落实乡村振兴用地政策,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和住房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现代宜居农房,提升乡村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做好传统村落申报,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加强动态巡查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
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持续开展公厕管护和改厕技术服务专项行动,新改建农村卫生公厕3000座以上、农村卫生户厕36万座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60%、38%。积极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新增100个绿美乡镇、200个绿美村庄,开展农村“裸房”风貌整治。高质量建设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持续实施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和“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统筹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智慧农业、信息惠农服务发展。深入实施教育卫生补短板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老年幸福食堂建设。
《实施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要求贯彻到“三农”工作全过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当好“施工队长”。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制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规划,同现有规划相衔接,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本报记者 刘金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